穿越千年感受匠心之美
——北京小学红山分校五1中队探秘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
4月20日,在蝶翠华庭社区和学校少工委的组织下,在班主任左老师的带领下,在各位班级促委妈妈们的精心安排下,北京小学红山分校五1中队的同学们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,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。资深讲解员赵老师引导同学们沿着历史长河,系统了解了从秦汉到明清的中国古建筑演变历程,特别是对北京城及全国各地的经典建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
千年建筑巡礼:各朝代的智慧结晶
赵老师以朝代为主线,为同学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建筑发展画卷:从战国至秦彰显权威的高台建筑,到汉代的不对称皇城布局,萧何设计的未央宫,古朴的汉阙,再到唐代的宏大斗拱,宋代独特的四面抱厦,李诫《营造法式》开创建筑标准化先河,以及辽金的应县木塔54种斗拱巧夺天工,同学们徜徉在历史长河中啧啧惊叹。
展开剩余76%"寺"字的千年演变
赵老师以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——洛阳白马寺为例,讲述了"寺"字的演变。"在汉代,'寺'是政府办公场所,比如鸿胪寺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。"赵老师解释道,"直到东汉永平年间,白马寺的建立才让'寺'字有了新的含义。"同学们一边记录,一边惊叹于汉字背后的历史变迁。
天宫藻井,博物馆的镇馆之宝
在明代展区,同学们被"天宫藻井"深深震撼。赵老师详细讲解了这个被誉为"最美天花板"的珍品:
"藻井不仅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古人宇宙观的体现。同学们仰头观赏,发现藻井上还绘制着精美的星象图。"原来古人把天文知识也融入了建筑中!"同学们惊叹道。参观结束后,许多同学购买了天宫藻井造型的冰箱贴,要把这份美丽带回家。
建筑名家的传承故事
赵老师特别分享了建筑大师梁思成为儿子取名"梁从诫"的典故。"这个名字是为了致敬北宋建筑大师李诫,"赵老师指着展柜中的《营造法式》复制本说,"这本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专著,是梁思成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。"同学们纷纷凑近展柜,想要一睹这部建筑经典的风采。
细说京城故事,揭秘彩画密码
来到室外,欣赏着精美的屋檐,赵老师详细介绍了和玺彩画、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的区别:"金龙和玺是最高等级,用在太和殿这样的重要场所;而颐和园长廊上的苏式彩画,则充满了民间故事趣味。"
建筑智慧的趣味问答
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。"为什么帝王陵墓多用石材建造?"赵老师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。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,赵老师总结道:"石材不仅坚固耐久,更象征着永恒不朽。"
关于榫卯结构的讨论尤为精彩。"榫卯真的完全不用钉子吗?"赵老师抛出问题。看到同学们疑惑的表情,他笑着解释:"其实在一些特殊部位,比如屋檐转角,古人也会使用'铁活'加固。但主体结构确实靠精巧的榫卯连接,这体现了'刚柔相济'的智慧。"
班主任左老师总结道:"这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,让孩子们把课本上的''雕梁画栋'都变成了眼前真实的景象"。家长们也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关于历史和古代建筑的知识,打开了眼界。活动结束后,不少同学表示要带着今天学到的知识,周末再去实地观察身边的古建筑。
这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,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先人的智慧结晶,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。 (撰稿人:左秋丽 秦亦文)c
发布于:湖北省